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论

作者:时间:2025-05-14

图片

【作者简介】赵新国,男,彝族,1972年1月生,云南省宁蒗县人,博士,教授,现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毛雨琴,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研究”(项目编号:20AMZ003);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KC-23234045);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西北地区经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JJD850001);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一)“新时代内蒙古各族人民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研究”(项目编号:ZLJD24041)。


【摘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一系列原创性理念,形成了新时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基于历史、道理、学理和哲理相结合的立场来看,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思想深刻反映了党的民族工作历史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新时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既是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成果,又是践行好“六个必须坚持”的思想和行动指南。只有掌握并运用好蕴含于其中的方法论,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关键词】民族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大命题,这是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和重要内容。在2024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言简意赅的表述,进一步概括和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要地位。

图片

一、党的民族工作历史就是不断推进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历史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党的民族工作的百年历史就是我们党不断深刻回答民族工作领域重大时代课题而形成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实现突破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面临着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与解决民族问题的关系,即回答“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民族问题如何解决”的历史之问,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明确把“对外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对内消除民族压迫、民族歧视,谋求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进步”作为开展中国革命的纲领,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丰富并发展了领导中国革命时期形成的民族思想和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以平等、团结、自治、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废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制度,创设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携手走上社会主义建设康庄大道,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现了中华民族关系史上数千年未有之伟大飞跃,发展并形成了系统的毛泽东民族观。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并且能够不断回答每一时代的重大课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批判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起中国特色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明确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明确提出解决民族问题关键看发展,把民族工作重心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要求民族地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领导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奠定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基础,在开辟中国各民族蓬勃发展崭新局面的过程中,创立了邓小平民族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先后两次(1992年和1999年)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中国民族工作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民族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提升为中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强调各民族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制定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在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深化和发展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民族概念,明确提出了“两个共同”并对其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和谐是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等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民族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工作摆在前所未有战略位置和高度上,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科学回答了民族工作应当“怎么看”“怎么干”,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一系列创新理念,深刻回答了事关“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全局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些源于实践的规律性认识,涵盖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是“两个结合”在民族领域的生动反映,是经过民族工作实践检验并富有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新时代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民族以及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图片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深刻总结党百年民族工作中的成就与经验,科学把握新时代民族问题面临的新挑战,从新的实际出发,对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判断、新的理论概括、新的战略安排,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民族工作思想在新时代的重大创新发展。

(一)科学回答了民族工作领域一系列新的重大时代课题

方向和道路问题关系全局、决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对关系新时代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怎样坚持和发展这一正确道路等时代课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第一次把“八个坚持”科学概括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集中回答了中国民族工作领域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即“如何正确看待民族问题,怎样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总结概括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解决民族问题经验的“九个坚持”;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提出了“十二个必须”的重要思想,这些论述既体现了民族工作的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和战略方针,又体现了民族工作的战略思路和战略举措,既有民族工作的原则要求,又有科学方法,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这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怎么看”“怎么办”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重要思想”涵盖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战略定位看,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统筹谋划、部署和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从战略目标看,只有人心齐,才能泰山移。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必须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从战略原则看,“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从基本思路看,“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使其贯穿于民族工作全部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还“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民族关系看,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从制度建设看,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这一重要思想”形成了系统全面、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行动指南。“这一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共同体思想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科学提出了民族工作领域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创性理论观点

“这一重要思想”既坚持了“两个结合”的“魂脉”和“根脉”,又一脉相承毛泽东民族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观点,这些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一是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原创性理论观点。中国共产党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创造性地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赋予其全新的政治、历史和文明的内涵,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性以及不可分割性的特点,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理论观点被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特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的内涵;三是首次提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一原创性理论观点。2019年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的“四个共同”理念,2024年拓展为“五个共同”,深刻阐明和丰富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深刻内涵,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从历史观的视角进一步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四是首次提出民族工作要正确把握“四对关系”这一原创性理论观点,如“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辩证关系深刻回答了事关民族工作全局的根本性方向问题,其中“同”具有主导性,是根本和方向;“异”具有从属性,是动力和基础;把握好“四对关系”,既讲矛盾的普遍性又讲矛盾的特殊性,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既讲认识论又讲方法论,贯穿着辩证统一思想,是推动民族工作实践的科学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首次提出了“四个必然要求”“五个认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观点,这些理义精深的观点,既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应当“怎么看”,又针对民族工作领域的现实问题明确提出应当“怎么干”,提供了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的“金钥匙”,标志着党对解决民族工作规律性的认识与把握达到新的高度。

(三)科学引领了民族工作领域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新的伟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一是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民族地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在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新发展理念等政策措施支持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民族地区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和多元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再创新高。民族地区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的重大任务,极大缩小了发展差距,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各族人民正携手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迈进。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民族关系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促进各民族深化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解决新时代民族工作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处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增进共同性作为促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提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理念措施,着力打造互嵌式的社会环境,不断创建各民族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在一起的社会条件,进一步拓展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渠道,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从而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三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在正确处理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体”与家园中百花盛开是“多元”的关系中,各地区通过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创新文化载体、创新宣传形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有形有感有效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各族人民人心归聚、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和自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持续增强。

图片

三、“两个结合”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标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奥妙所在。

(一)“第一个结合”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强劲内生动力

“第一个结合”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领域一直强调并坚持的,是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进而不断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成功密钥。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结合,通过实践探索出以“民族区域自治”为主要内容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和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障各民族的权利,中国共产党探索并确立“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基本框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改革开放新时期,为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科学回答了民族问题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概念,提出“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三个离不开”等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民族工作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第一个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理义精深的新理念,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第一个结合”,才能不断解决民族工作领域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才能不断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与时俱进。

  (二)“第二个结合”促进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形态

“第二个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开创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创新发展的新格局。尊重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学习世界文明成就而又实事求是地加以扬弃、借鉴与创新的与时俱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第二个结合”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要思想,并由此而打开了新时代各项工作的创新空间。一是“第二个结合”汲取了中国传统“因俗而治”“民为邦本”“大一统”等理念的积极成分,在理论探索与实践中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的“平等”“团结”“自由人联合体”等理念实现了有机整合。二是“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民族工作领域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就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创立。三是“第二个结合”造就了一个解决民族问题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形成与发展。通过“第二个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问题治理思想实现了现代性转化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实现了中国化,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因此发展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文化形态。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文化形态的形成源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内在的契合性。坚定历史文化自信,将两者的思想精髓贯通起来,推动“理论掌握群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必然之路。

(三)“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和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和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不断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坚持“两个结合”,体现着党和人民强烈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必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必将使党的民族理论入脑入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问题治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高度重视“第二个结合”。在历次重要会议和在民族地区实地调研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历史典故和传统治理理念,继承与创新了“大一统”“华夷一体观”“因俗而治”“满汉一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等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治理思想,开辟了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新境界。实践证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是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形成的,是“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结晶。因此,“两个结合”不仅能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界的深层问题,也能解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深层问题。

图片

四、践行“六个必须坚持”,谱写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一)从根本立场来看,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做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凝聚人心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中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一是始终站稳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站稳人民立场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新时代以来,党在开展民族工作过程中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各族人民的关系,开展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廓清了一些错误论调;始终尊重各族人民主体地位,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把站稳人民至上的立场落实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二是始终坚持把握人民愿望。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始终把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追求,致力于推动各民族一道走向共同富裕。三是始终坚持尊重人民创造。重视和发挥各族人民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各族人民,向各族人民学习,把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而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创新不断向前。四是始终坚持集中人民智慧。科学研判和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领域的形势特点,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取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成就,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从实践主体来看,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就是坚持自信自立、走自己的路。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从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深刻总结和提炼的精神品质。在民族工作领域,“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百年实践得出的结论,坚定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推动民族工作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理论自信源于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党的民族工作理论继承并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版本,凝结了各民族不懈探索民族工作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理念,在推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源于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经过实践充分检验的制度。文化自信源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积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丰厚的文化土壤,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不断汲取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构建起中国化时代化的民族理论。

(三)从根本动力来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就是把握根本,创新就是开辟新境。坚持守正创新是把握时代需求,回答时代课题,推动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守正就是要坚持基本方向不变、基本制度不变、基本原则不变。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创新。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不能变。百年奋斗历程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其领导核心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二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制度保障不能变。党的百余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一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当家作主,实施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三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根本原则,是凝聚各族人民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原则,在新的征程上要始终坚持这个基本原则不变,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在守正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以新的实践生成新的理论、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四)从实践路径来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增强问题意识,通过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一是在聚焦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中不断推动民族理论创新。当前民族领域意识形态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风险挑战,国际上一些西方国家持续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冲击,试图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内仍然存在一些错误思想和误区,如存在着“新清史观、内亚史观、王朝征服论、族群史观、多元文化主义论”等错误的史观,这些史观解构了中华民族正确的历史叙事,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带来挑战;还存在僵化、片面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故意凸显和扩大民族之间存在的差距和矛盾等,干扰党的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聚焦民族领域的意识形态阵地,提出“四个与共”“五个共同”等创新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二是明确主线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虽然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时代大势指明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三是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思想的根本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从世界观的角度科学回答“是什么”,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怎么办”的举措,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

(五)从思想方法来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普遍性和敏感性”的特点,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将民族工作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筹谋划,更加需要增强系统观念,以全面系统的思维来认识和把握民族工作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纳入国家发展大局,从而推动各民族在经济上更加共富共享。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发挥中华民族政治主心骨的作用;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标志,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制度基础,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在政治上更加团结统一。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坚持和深化“第二个结合”,发展文化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从而使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更加创新交融。在社会建设方面,要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构建互嵌式结构和社区的社会环境,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不断转化各民族传统生态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将民族工作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要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与民族工作,强调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健全和完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做好民族工作要增强“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

(六)从世界视野来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当今时代,大多数国家的民族问题都具有国际性的特点,我们必须着眼全球来谋划和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各自的民族问题,也离不开中国的视角和方案。坚持“两个结合”,形成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动体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掠夺等手段解决民族问题;一些国家教条式地解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来解决民族问题,结果都未能取得成功。而中国在民族工作领域,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深化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新叙事的创新点与着力点,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将能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创造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总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民族工作领域面临着更加复杂而多样的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面临更大挑战和更重的任务。因此,我们既要坚持“两个结合”,深入领会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深刻把握其实践价值,又要践行好“六个必须坚持”,进而掌握好运用好蕴含于其中的方法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从略。

主      编:刘   荣     

副  主 编:高登荣 郭飞平 杨文顺 

              黎贵优 高   朋

执行编辑:吴   鹏 贾淑凤

编     辑:邵媛媛

编辑助理:严   春

转自:“民族学与人类学Anthropology”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