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2018年第20期出版的《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国家教育部主办,中国高教领域第一刊,CSSCI来源期刊)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栏目刊发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新时代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文章紧紧围绕当前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实证研究,对新时代“健康中国”背景下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命题做出了系统回答。
文章特别指出,作为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创始者,滨州医学院经过33年的艰辛探索与卓绝实践,创建并不断完善了“大康复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特点、符合特殊教育规律的特色办学之路。该研究认为,我校探索并践行的“医教康结合”之路,实现了高等教育普遍规律与残疾人教育特殊规律相统一、相融合,未来必将为建成国家级、多功能、创新集成性康复专业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伤残生命的重建作出重要贡献。
该文首次全面总结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办学经验和基本规律,并从中深刻阐释出“民本”“创新”“仁爱”“特色”等具有全局性的发展启示;站在国际视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国内科教卫领域专家的权威观点和意见建议,系统梳理出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立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课题,紧扣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探讨谋划残疾人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具有方向引领和实践指导意义。
作为全国高等教育导向性、综合性理论刊物,《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秉持前沿性、思辨性、导向性,以高品位、大视野、多维度、深层次展现高教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最新成果,是展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新思维、新经验的重要窗口。该研究成果是在6月20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残疾人高等教育的 ‘滨医模式︐”,7月10日“怎样为残疾人提供适合的高等教育”报道基础上,通过调研实践探索之后的系统总结。
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20期
新时代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
张兴华 张玉龙 刘 芳 王朝荣
33年来,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特点、符合残疾人教育规律的特色办学之路。
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帮助残疾人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坚持高等教育普遍规律与残疾人教育特殊规律相统一、相融合,构建教育教学体系。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已走过了33个春秋,推动了社会公平和文明进步,彰显了深厚的教育情怀和深切的生命关怀,为探索残疾人高等教育“中国方案”做出了贡献。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融合教育”等新要求,为新时代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回应新期待,写好新答卷,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使命。
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滥觞及发展启示
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滨州医学院创办了第一个残疾人大学本科专业,之后,长春大学(1987年)、天津理工学院(1997年)、北京联合大学(1998年)相继创办了特教院系,招收肢残、盲、聋、哑学生。2015年,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在全国首次开办面向视力残疾人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截至2017年,全国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已达22所,全部为公办院校,分布在16个省市和直辖市。33年来,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不忘初心、敢为人先,加强顶层设计,更新育人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内涵建设,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建设人才,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特点、符合残疾人教育规律的特色办学之路。
1.“以民为本”的初心是推动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精神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坚持人民至上的为民初心,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改变残疾人命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33年前,残疾人上不了大学,急切的诉求无处应答,残疾人高等教育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成型的经验可学,就“摸着石头过河”,从滨州医学院一个学校的单一专业几十个人的“医学二系”发展到今天22所院校多学科专业多层次万余人的教育规模,33年的不畏坎坷砥砺前行都源自以民为本的信念和初心,成为代代残疾人高等教育者矢志奋斗的根本遵循和动力源泉。
2.“敢为人先”的担当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回顾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就是一段敢为人先、锐意进取、上下求索、开拓进取的历程。
敢为人先,开创特殊教育新天地。20世纪80年代,许多成绩优秀的高考考生因为身有残疾被大学拒之门外,这个残酷现实引起了教育工作者们的思索,“如何成就残疾人的梦想,如何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成了特殊教育的“时代之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滨州医学院以巨大勇气和远见卓识,克服了种种困难,迈出了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第一步,创办了第一个专门招收残疾青年的大学本科专业,开创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先河。
33年来,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和残疾人事业大发展的各个过程,面对每一次转变,都能迎难而上,在创新中华丽转身,创建了“残健融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制的创新、办学层次的提升、课程体系的完善、专业设置的拓展、仁爱文化的涵育、育人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多专业、多层次、多类型协调发展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建设康复大学,加快康复高等教育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成为新的历史坐标,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
3.仁爱情怀的彰显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多年来,滨州医学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紧密结合医学院校专业特色和齐鲁文化特色,将医学教育的“大爱”与儒家文化的“仁爱”有机融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基础,着力打造以“仁爱和善、充满活力、优美雅静”为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为学校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
仁爱情怀的彰显,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践行“仁心妙术”校训为主线,着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涵育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实践,厚植仁爱文化,使仁爱成为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不断丰富和完善“仁爱”文化品牌,积极建设“仁爱至善”的校园文化氛围。
4.特色发展的践行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力支撑
特色发展,实现残健融合,即残疾人学生在相对集中教育管理的同时,与健全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促进学生更广泛的参与、更深入的交流、更充分的融合,有利于残疾人融入社会健康成长。
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就是把教育过程和残疾人的康复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促进肢体、心理、社会的综合康复,在康复与教育的互动融合中实现和谐发展。
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契合,是探索形成培养有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担当作为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以劣势转化为优势、压力转化为动力、心理资源转化为文化内涵为主要机制的德育模式。
专业素质与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即注意因材施教,在培养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一专多能”,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新时代残疾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面向新时代,残疾人高等教育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对新时代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新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抢抓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应真正确立残疾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残疾人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及其尊严、平等和自由等权利属性,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中,大家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如何体现党和政府对残疾人权益及其教育的高度重视,真正确立残疾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维护他们的平等合法教育权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一直是制约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观念瓶颈。从尊重人、关心人和发展人的角度去认知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急需统一认识,形成在“人”的主体意义上,残疾人与任何人一样,享有主体所应享有的、法定的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一致观念,才能出现在教育上,不得有“任何基于残疾”的歧视。
二是面向残疾人的政策法规还要充分细化
近年来,国家加强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顶层设计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总体来说,相关政策法规还是比较粗放,从《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到《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都还没有对残疾人高等教育进行详细的规定。“什么叫符合录取标准”“录取该如何补救”,对教学条件、教学设备、教学质量评估、残疾人大学生的康复训练、康复服务等机制没有更加细致的要求,这些关键性标准亟待进一步明确。
三是进一步满足残疾人的高教需求
统计表明,2016年我国仅有9592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941名残疾人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学习,2017年全国有1081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845名残疾人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学习。在22所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中,位于东部省份的有12所,占54.5%,中部省份4所,占18.2%,西部3所,占13.6%,东北省份3所,占13.6%,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甘肃、贵州等西部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没有设立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比较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分布不均匀,不能满足中西部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残疾人高等教育以本科、专科教育为主,研究生层次的残疾人教育开设的少,专业单一,博士层次的教育鲜有开设。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推动残疾人高等教育转型升级
回望初心,一切教育都是为了人的幸福和尊严。残疾人的发展,离不开特殊教育特别是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深度参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共同开创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更加美好的责任和使命已经摆在所有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我们必须认真回答好、解决好。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教育公平,人人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要自觉担当,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残疾人平等受教育权,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帮助残疾人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始于残疾大学生文化新人的培养,而最终内化为全社会的平等观念、民主精神与仁爱文化。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厚植观念统一的文化土壤,致力于平等、参与、共享融合理念的建立,致力于人道、人性、人格的升华,致力于公平正义、人道博爱等人类美好价值的实现,紧跟时代步伐,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彰显中国文化底蕴的生命力、创新力和对于世界高等教育的新贡献。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高等教育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残疾人高等教育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立德树人,就要把坚足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任务,把促进身心健康作为第一要求,把知行合一作为第一原则,把促进公平作为第一目标,立足中国国情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实际,推进内涵建设,探索中国特色残疾人高等教育新模式,为世界特殊教育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是坚持“医教康结合”,打造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新模式
医学是残疾人生存的基点,教育是残疾人成长的杠杆,康复是残疾人发展的目标。医教康结合,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内涵与基础要素。坚持高等教育普遍规律与残疾人教育特殊规律相统一、相融合,构建符合残疾人特点的融合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残疾人高等教育一流学科专业、一流师资队伍、一流课堂教学,交给学生打开未来之门的“金钥匙”,让他们能够敏锐地洞悉未来、自信地拥抱并引领未来。
四是坚持开放协同,构筑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高地
“协同创新”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和而不同”是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原则,要以残疾人和谐发展为主旨,以残疾人多样化需求为导向,以精准化的服务与教育为抓手,共筑残疾人和谐发展的宏伟目标。要汇聚育人合力,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紧紧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人才培养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培养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宽广国际视野、勇挑历史重担的新时代人才。
五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凝聚残疾人事业发展合力
关心、关注、关爱残疾人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强化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导与统筹,建立政府主导的经费保障机制,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硬件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加强政府督导检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的氛围。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将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残疾人教育和康复摆在特殊位置,大力支持和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康复教育和康复服务,凝聚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作者:张兴华,山东省高等教育科学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山东高校思政》主编、齐鲁体育文化遗产博物馆筹建办副主任;张玉龙、刘芳、王朝荣,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