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省沿海资源环境保护的建议

作者:时间:2017-11-23

我省海岸线全长3121公里,滩涂面积3223平方公里,有16处主要港湾和51处可建深水泊位的优良港址,海洋国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掀起了向海洋要资源、要潜力、要效益的高潮,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海域环境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尽管省政府很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制订了许多政策和法规,投入了很多物力、财力和人力,可是我省海域的环境质量依然在明显下降,赤潮等时有发生,去年还在东南部海域发生了大规模的浒苔侵袭,部分海域水质也已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海洋生态系统局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近海渔业资源也受到了重创,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该进一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护我省的海洋环境质量,恢复海洋生态环境,确保“海上山东”的可持续发展。

一、近年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的现状

1、海洋环境污染状况

虽然我省海域的污染程度比一些海洋产业发达省市如天津、上海、江苏和浙江轻,但也明显高于辽宁、福建、海南等,不容乐观。与2006年相比,2007年我省近岸海域海水环境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以及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的海域面积均明显增加。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口海域和莱州湾。

沿海水域沉积物质量尽管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其中日照、青岛、烟台、东营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全部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但局部海域沉积物还是受到了污染。

近岸海洋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状况除青岛海域均显著降低外,烟台和威海海域铅、镉、砷、石油烃和滴滴涕的残留水平均超过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其中个别站位贝类体内的石油烃、镉和砷的残留水平较高。多年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我省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滴滴涕、镉、铅和砷的残留水平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滴滴涕的残留水平下降幅度显著,总体状况好于渤海湾、辽东湾和福建沿岸等水域。只有莱州湾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石油烃残留水平呈现上升态势。

海洋大气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沉降通量方面,青岛海域大气气溶胶中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及其沉降通量基本保持不变,铜的含量及其沉降通量和铅的沉降通量呈上升趋势,镉的沉降通量呈下降趋势。总体状况明显劣于大连海域。

2、陆源污染物入海现状

对我省94个入海排污口的重点监测结果显示,大多重点入海排污口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对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影响依然严重,其中66.7%的环境质量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环境保护的要求。其中超标排污口数量在全国居首位。

3、近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2个生态监控区进行的生态监测显示,我省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黄河口生态监控区的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其水体面临无机氮含量严重超标、氮磷比严重失衡、渔业生物资源衰退等生态问题。陆源排污、黄河来水量偏低、油田开发建设、过度养殖和捕捞等,仍然是黄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莱州湾生态监控区的生态系统也处于不健康状态,陆源排污量增多、湿地减少和黄河径流入海量减少等都导致了莱州湾海域环境质量下降、海洋经济生物产卵场萎缩、渔业资源衰退以及底栖生物多样性下降。

4、海水捕捞量和养殖产量以及主要养殖区的水环境质量状况

山东是我国海水养殖主要省份,其捕捞和养殖产量等都在全国居一席之地,而其中威海和青岛市又是我省海水捕捞和养殖的主要地市,20062007年青岛和威海市海水渔获量分别为全省的11.2%10.3%33.1%33.9%,养殖产量分别为21.7%21.4%31.6%31.8%,养殖面积分别为10.6%10.2%10.5%11.4%。我省养殖区海水质量、沉积物环境质量和生物质量总体良好,但局部海域出现超标现象。烟台养殖区的监测显示,其养殖概况和水环境质量综合风险评价都还适合养殖。青岛红岛和即墨鳌山湾贝类养殖区中,沉积物各监测项目均符合一类标准,生物体中重金属有超标现象。威海养殖区有些区域符合海水、沉积物和生物质量的国家一类标准,但也有些仅达到国家二类标准。

5、海洋赤潮

2007年,全国共发生赤潮30次,主要在东海海域。我省全海域发生3次,累计面积86.76平方公里,比2006年有所增加。其中有一次经济损失较大。

二、我省海洋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近年我省的海洋资源环境状况,有喜有忧。虽然近岸海域污染面积有所减少,总体质量状况在全国沿海省份不是最差,但是莱州湾的污染状况相对较严重,而且陆源污染突发事件和海上重大溢油污染事件还时有发生,并有加重的趋势;特别是青岛浒苔和长岛、东营油污染事件及威海陆源污染海洋环境事件,都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致使今后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环境压力,而海洋环境管理和监管机制相对薄弱

我省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迅速,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物和营养盐等都通过种种渠道被输送到海洋。围填海、海上油气开发、船舶运输等,都增加了海洋环境压力。过度的渔业捕捞,也进一步加剧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80%的生态监控区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50%的领海水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近年来我省开展了很多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可以说只顾开发、忽略保护,只顾本地区、不顾全局,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现象十分严重。

海洋环境保护也缺乏综合协调和联合执法的机制和手段,致使许多跨行政区域、跨行政部门的海洋环境保护问题难以解决,区域利益、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还无法有效协调。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手段、经济手段、市场化手段的多种措施并举还不够,基层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2、海洋环境保护往往仅停留在政策面和口号上,而且不持久不连续

国家和省政府近年来出台了许多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但执行起来却存在很多问题。环境保护往往只停留在口号上,行动也多为临时、应急性的,出现问题才去解决问题。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没有做到系统化和连续性。

3、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了解不够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的要求下,在不超出海洋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的最大供给与纳污能力,以及对沿海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及相应人口数量的最大支撑能力。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以此可以确定沿海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更好地解决沿海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与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问题,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沿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我省大多还是停留在对海洋环境污染源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监测和调查的水平上。对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特别是结合区域发展背景资料,可持续经济、资源环境发展等指标进行海洋资源开发潜力的预测与分析还比较缺乏。

三、加强我省海洋环境保护的建议

针对我省目前海洋资源环境的现状和诸多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全省应对环境保护统一规划,跨部门跨区域联合规划、整治和执法

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恢复和改善近岸海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为立足点,通过全省统一规划,建立环保、海洋、水产、工农业及各级政府等各级主管部门集成的联合委员会,联合行动,开展持久的海洋环境保护行动。解决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清洁生产为基本途径,以陆源污染物防治和海岸带生态保护为重点,河海统筹,陆海兼顾,努力遏制海域污染加重的趋势,实施重点海域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基本改善沿岸水体和海域水质状况。

2、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全省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素质

从中小学生抓起,提高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资料和数据应做到公开和共享,采取多种方式如网络、电视等让公众了解海洋环境及其质量状况,让全社会参与管理和监督。同时,长期开展海洋环保普法教育和咨询活动,举办海洋环保培训班,对从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海洋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大力开展志愿者活动,鼓励支持公众参与海洋环境保护行动。

3、加强海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监测体系的建设

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学品泄漏以及港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建立应急响应系统,防止、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加强近岸海域赤潮、白潮等的监测、监视、预报和预警,建立监测监视预警网络,制订完善的应急方案,并对重点近岸海域、水产养殖区和江河入海口水域进行特殊监测和严密监视,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千方百计减少赤潮等灾害的损失程度。

4、开展系统、长期和深入的相关科学技术研究

应重点研究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去向和增减情况,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亦即陆海相互作用的过程,探讨其维持平衡机制。寻求对污染实行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最佳模式和高效、低耗污染防治方法。鼓励研发更多类别的清洁能源、先进的污水污物处理技术和设备,并开展对海水养殖产业的监控和零排放研究等等。积极开展海洋污染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修复研究和实施,重点是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使生态系统重要功能得到初步恢复。

同时,积极开展我省海洋环境承载力的调研,通过建立一个较为合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资源与需求差量法、生态足迹法及状态空间法等,测算与评定沿海市、县实际的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为沿海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5、对我省重点海域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定期和长期的普查、评估工作

对重点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普查、评估和规划工作要长期、定期,建立长期规划。以此为基础,划定重点敏感海洋生态区域,特别是对气候变化敏感的海洋生态系统更要关注。我省目前已建立各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4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7处,市级4处,保护区总面积达到578970公顷。保护区的建设,对于维持基本生态系统,确保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保护海洋与渔业生物多样性,推动生态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应该进一步新建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并加强现有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形成全省海洋保护区网络。

6、加大管理和处罚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污染物减排

首先要修订污染物减排计划,分解污染物减排任务。将减排任务分解到省政府各部门及各市,将总量削减目标具体分解落实到全省各重点企业。

其次要强化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监管,提高其处理效率和能力;加快城镇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严禁沿海地区生活垃圾直接排入海洋;控制新增污染源,对所有新、扩、改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ISO14001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促进污染物减排;进行循环经济试点,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对重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监管,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减轻农业、畜禽养殖场和水产养殖场等面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对于恶意违法导致海洋环境污染和影响的个人及单位,坚决予以从重从快处罚。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海洋。我省有广阔的管辖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物质基础和较大潜力,但目前正面临着海洋环境恶化的威胁,有限而且脆弱的海洋资源正在应付着人类没有节制的利用。我们不断地从海洋索取资源并向它抛弃有毒有害物质,这种累积效应将毁掉海洋生态系统未来对人类经济的服务能力。我们必须意识到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和环境复杂的相互作用,意识到维持复杂且具有适应性的自然系统的多样性和恢复力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谈得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修复,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必须加强基础科研,严格行政执法,强化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同时,应该借鉴国外或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从海洋环境的监测、污染源控制等多方面入手,坚持标本兼治,切实做好海洋环境及生态保护工作。

上一篇:下一篇: